第242章 原创音乐剧(2/2)

他最惨的时候,是在被贬的路上,再次遭遇贬斥。在接近六十岁的时候,还被赶到天涯海角。

但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的文字才获得了更多创作灵感。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,反而越挫越勇,写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作。

他被贬在黄州,要靠自己辛苦劳作才能养活自己的家人,却内心坦然,苦中作乐,写下了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这样的佳句。

类似的例子,更是数不胜数。

歌剧也好、音乐剧也罢,都是从西方传到国内的艺术形式,天生就缺乏本土的滋养。

但作为歌剧院,一直在致力于的一件事,便是用这样的艺术来创作自己民族的故事。用艺术,来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。

就像许毅写《花木兰》的初衷,正是如此。

这次原创选择了苏轼这位旷达乐观的大家为主角,也是为了传承华夏文明,通过苏轼身上的乐观精神,来引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。

江烨很喜欢苏轼这位人物。

不过,他既然是客串,当然不是主角。

他的定位便是替这部原创音乐剧吸引观众,获得在网络上的热度,他不是票房的担当者,他只是那个破冰人。

他所饰演的,是苏轼的好友王定国,是因为那场针对苏轼兴起的“乌台诗案”文字狱,而被牵连发配到岭南的人。

是在这场案件中,被贬的最远,责罚最重的人。

说起此人,也颇有传奇色彩。

岭南之地,在当时的中原文明的眼里,正是一片蛮荒之地,瘴气弥漫,人人避之不及。

在当时,王定国被定案之后,家中奴仆纷纷散去。

是王定国心慈,允了他们自由身,不忍心让这些奴仆也跟着自己一同受苦。

但却有一名叫做寓娘也唤做柔奴的歌女,无论王定国怎么说,她都不肯离去,陪着他远赴岭南相依为命,渡过了最难的三年时光。

后来,王定国终于等到圣旨北上回京,苏轼对他这名好友最是心里愧疚,便做东请他。

苏轼看见柔奴,便问她岭南的风土人情,柔奴虽然一名极其柔弱、甚至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,却豁达地回答:“此心安处是吾乡。”

苏轼惊叹于她的不同寻常,立刻挥毫泼墨,写下一首《定风波.南海归赠王定国寓娘》送给她:

常羡人家琢玉郎,天应乞与点酥娘。

尽道情歌传皓齿,风起,雪飞炎海变清凉。

万里归来颜愈少,微笑,笑时犹带岭梅香。

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: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
因为柔奴,不仅陪伴了王定国,还让心有愧疚的苏轼获得了莫大的慰藉。试问,有这样的女子在身边,又有什么艰苦是不能渡过的呢?

这是苏轼整个人生中的一段插曲,王定国却是他一生的朋友,正是江烨所要扮演的角色。

和他搭戏的,是一名新近展露头角的音乐剧女演员,扮演柔奴这个角色。

他的戏份,比最开始在花木兰里面扮演的那名敌军将领要多的多,却也容易替换,客串结束后就由原本确定的男演员出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