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4章:《三辽通志》(2/3)

为了忙活开厂的事,刘大志这段日子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,霜雪覆面,家里人瞧着也心疼。

好在辛苦总算有回报。

赚钱的机会,以后多了去了!

“只要做出点成绩,咱们就彻底在这边落脚了。”

把各种证件一件件的排上桌子,刘大志盘腿上炕,忽然感叹。

他现在住惯了房子,睡惯了床铺,跟一年前的生活情况全然不同。

可他是个蒙古人呐!

三年前还在辽西放牧的时候,要是有人跟他说,有朝一日他会住在这样的地方,过这样的日子,日常还只用汉名和人往来……

刘大志绝对会当他放屁。

奈何世事难料。

他老婆张口就道,“早就落了,在草原上哪里有这样的待遇?”

“当初来这边,就说好了把自己当个汉人,何必总惦记从前?”

也就是刘大志这种过去有点小地位的,会怀念曾经的田园牧歌。

要是一般的被掠夺土地的农民牧民,流亡之后可是巴不得永远回不去过去。

他们都是地里刨食的,土地和放牧,对农牧民们来说只是生存的方式,要有发展上升的可能,再纯朴的老农民也能放下锄头,去追求幸福。

“反正咱们家是改姓刘了,等《三辽通志》修好,就是朝廷认可的汉人。娃儿也得去学校里读书,以后要是能上个郡学,有个功名,那就更好了!”

《三辽通志》这是在划分好辽阳、辽东和辽西这三个新的行政区后,朱见济想着要弄的一本官方地方志,以便于捏造,不对,是从历史长河里寻求这三个省份建立的合理性,同时促进这片地区多种民族的混合、汉化,而决定编修的。

三辽之地地广人稀,但生活的民族很多,如果不能塑造出一个共同概念,那总会闹出点事儿来。

现在大明在思想输出方面占有很大优势,不赶紧的把这件事做好,错过了就太可惜了。

而所谓的内容,无非是替生活在这边的多民族论述下血统来源,最后合流到华夏这个族群里罢了。

反正女真是外来的通古斯野人,这是朱见济认定的,不可更改。

但其他人不是。

认真算起来,还真有不少能划到诸夏这个范围里。

像蒙古,其族群概念一直等到成吉思汗打出“一代天骄”成就后才正式形成,在此前一直都没有过具体的思想来促进草原上诸多部落的融合,甚至还普遍存在有“认不清爹妈,我是野生孩子”的情况。

要在这方面掺点私货,说蒙古来源于北迁的古汉人,那也是挺方便的。

好忽悠嘛!

而且这事跟南北朝时北方大族帮鲜卑统治者攀亲戚不一样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